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选择与职业规划

曾嵘 曾嵘胡扯的地方 2023-08-11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关于职业选择的事情。这触动我进行了一些思考,梳理一下思路写下来。


选择与规划


工作和职业这两个词,我们经常把它们划上等号,但仔细看来,它们是两码事。


平常我们经常说“找工作”,找到了工作就意味着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满足我们日常所需,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工作才可能有进一步的生活,才能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逐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生理需求”过度到“自我实现”。工作是用来“做”的,我们可以选择做我们喜欢的工作,当我们觉得工作无法带来我们需要的满足感/成就感/收入,可能我们就需要换一个工作了。换工作不一定是换公司,你也可以在公司内部通过换的方式来换工作。



和工作不同,职业是不能“做”的,职业需要的是完善与规划。过年回家时长辈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问的虽然是我们的职业,但又往往需要我们说出具体的工作,他们才能够理解。我在从教师职业转到程序员职业的时候,很多原来的同事都说我去“电脑城”工作了(那时候还没有京东,买电脑还是必须去电脑 城的)。因为在他们眼中,所有从事和计算机相关的职业的人,一定是去电脑城卖电脑了。这说明,普通人喜欢把职业和工作划上等号的,这是对职业认识的不足。


工作和职业的关系就好像战斗与战争的关系。职业需要通过具体的工作来体现。要解释自己的职业,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做的所有工作之间的关系,再给它们贴上一个标签。工作可以选择,而职业需要规划。


许多人满足于一生做一种职业,把自己的职业做到极致。我至今还记得2003年听过的一节特级教师示范课。特级教师能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讲得栩栩如生,甚至让我这个作为教师(不是学生)坐在教室最后,并非他的教学对象的人也如痴如醉,忘了时间。这是积累到极致的力量。


也有些人会陶醉于切换自己的职业,不断尝试新的体验。他们在不同的职业之间汲取营养,最终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创业者,独立制作人,或者合伙人。


还有些人对职业的选择是被动的,有什么做什么,例如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职业和工作是一种概念,没有区别。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段子:


有位同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直接留校工作。但是,在从事了教师工作2年之后, 他辞掉了大学教师工作,进入某个知名企业。随后,他经历了支教、销售、建筑等多个行业,甚至做起了搬运工(那个时候快递业并不发达,否则这个段子就该把京东快递编进去了)。他的同学有一次看到他,是在工地上看到他正在挥汗如雨地搬运建筑材料。而不久之后,传来的消息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位同学顺利通过考核,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

原来,他在学习时就给自己定下了职业目标。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5年以上和10个不同行业的工作经验,他不惜频繁切换工作来达到这个目标,最终凭借成绩的努力和信息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虽然这只是个段子,但包含的道理是正确的:我们的职业需要规划。想要达到我们的职业目标,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去还是留?


员工离职有个232现象,就是分别在入职之后的2周、3个月(试用期)和2年这三个时间点容易离职。2周离职很可能是在入职的时候被HR欺骗,或者求职者自己对公司的理解有差异。3个月离职的原因一般是员工在试用期过程中发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自己并不合拍,可能有夸大。下面主要讨论一下2年离职。


员工在一个公司做了2年,已经是资深老员工了。他在这个单位工作了2年的时间,说明从心底他认可公司的企业文化,热爱本职工作。但然而经过2年的时间,他很可能已经进入了自己的瓶颈期,他希望在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实现一个突破,能够得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想要升职或者进行工作轮换;也有可能他的身边没有足够牛逼的人可以学习,抑或对目前从事的项目不感兴趣。这时若公司如果忽略了他的需求,不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不能给他工作扩大化,到2年这个节骨眼上老员工也就留不住了。


一旦程序员萌生了换工作的意愿,找到下一个工作一般不是太难的事情。那么,如何评估新的工作是否就能符合自己的意愿呢?


为了行文方便,下面采用第二人称叙述。


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新的公司给你的承诺是真的么?


许多HR在新人入职的时候,会给新人非常多的承诺。这些承诺有些可以兑现,有些很可能成为过眼云烟。例如薪资福利与HR介绍的有差异,当初应聘时HR介绍其入职后享有出差补贴、季度奖金等各项福利,然而真正入职以后发现补贴少的可怜根本不够用、季度奖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等等,实际收入与你期望的薪资要求差距甚远等等。这样的事情有可能是 HR 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但作为求职者,你需要有分辨的能力。


HR工作优秀的公司(许多拿到投资的公司都非常重视HR工作),很可能会在新人还没有入职的时候,给予一些特别的对待。例如尽快签订入职协议,提前给你制作工牌,每天用微信和你联系,寄送一些小礼物,并充分展示公司的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常用的手段,但却很奏效。作为求职者,要学会正确对待这些给你温情感觉的手段,学会认真、客观地看待公司,它毕竟是你的未来,而你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2. 你能不能拿到足够的资源?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新的公司给你怎样的职位? Title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的资源。


让我们考虑一个虚拟的公司,暂且命名为G公司吧。G公司是一个初创企业,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现在全国拥有1000名以上的员工,并准备在武汉建立 一个研发中心。你去应聘G公司的开发部门Leader职位,HR承诺你会负责在武汉从无到有组织一个5人开发团队,并直接向北京的公司技术副总汇报。薪水方面,你能获得相当于原公司薪水30%的加薪,也可以选择期权激励计划。


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对么?等等,让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


首先,你的Boss不在武汉。这可能会导致你的工作状态无法被你的Boss知晓,你每天在忙什么?如何决策?如何开发?Boss只能从你的工作结果 上看到。他无法完整地了解到你的特点,这可能会影响他对你工作的评价。同样的,你也无法知道你的Boss的工作状态和想法,而这些对你如何高效完成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年底汇报,资源分配这些决策,Boss可能只能看到一些冷冰冰的数据,无法了解你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作为 Team Leader,和Boss的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


其次,你组建的是一个5人团队。那就意味着在武汉有多个团队和你一起竞争。你的Boss会偏向哪个团队?你并不清楚。


再次,G公司在武汉建立的是一个研发中心。这种选择往往意味着公司看重武汉的人才,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这也同时意味着公司的工作重心并不在武汉。研发中心是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部门,而赚钱对于拿到A轮融资的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如果碰到业务调整或者方向变化,首先裁撤的就是研发中心。还记得诺基亚、 摩托罗拉研发中心的员工维权事件么?这就是研发中心架构的问题。


当然,所有的研发中心都有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说研发和总部在一起就没有裁员风险。相对而言,和总部在一起,更能快速实时地了解到公司动向,不至于像研发中心那样到了裁员令发布之后才被动应对。


最后,你能拿到的资源,取决Boss对你的信任程度,取决于你在工作上的表现。由于前面说到的原因,相对于能和Boss经常见面的状态,你的工作会更难进行。


3. 新的公司的发展可能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要了解目前的经济走向,以及新公司从事的行业的前景。你可以从公司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人员状况、在职人员的精神面貌、离职人员的口碑来判断。如果公司从事的是面向大众的业务,你更可以从公司的产品中看出这些趋势。做出判断很难,但这是你必须做的事情。


你还要考虑公司目前是否盈利。拿到A轮融资的公司通常还处于烧钱阶段,并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你需要判断,公司目前的状态,能在研发上投入多大的精力?是否有时间和资源支持你在业务上进行创新?是否允许你在已有架构的前提下做出合适的调整?仅仅考虑收入和增长,而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否能满足你的更高追求?


当然,想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应该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有时候离开是被迫的选择,有时候离开则是你还做得不够。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都已经准备离职了,你凭什么说我做得不够?


勇于改变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往往和自己息息相关。当你认为这个环境不适合你的时候,环境并不一定真的到了像你所想的那样糟糕的状态。你需要知道,环境变成这样,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


人和所处的环境是互相影响的。也许你会抱怨你的Boss不理解你,会抱怨目前工作无法让你得到技能上的提升,还会抱怨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你需要问一下自己:是否为了这些抱怨做出过改变?


Boss不理解你,很可能是你采取了不合适的沟通方式;工作技能没有提升,或许是因为你在工作中的投入不够;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性格问题?


你有没有试图去“教育”你的Boss?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你的Boss也不例外。如果你真的确信你的观点正确,那么应该使用正确的方式让你的Boss理解和支持。做到了这一点,Boss不理解你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


所有人都有惰性,无一例外。当你做了多年工作之后,对正在从事的工作,会感觉缺少激情。你可能会认为,这仅仅是熟能生巧而已,到了后来,不需要花什么太大精力就能完成工作。


但是,想象这个Case:你能不能把以前需要3天完成的工作,在1天内完成?孰能生巧仅仅是量变而已,如果能做到用原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工作,才是从量变到了质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必须全力思考更加新颖的方式,和其他同事更加积极地合作,从Boss那里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把这一切都做成了,你还认为工作技能没有提升么?这样做提升的是完整的工作技能树,而不仅仅是工作技能本身。


抱怨工作环境有问题的人,往往是自身有问题。环境不合适,你要么改变自己去适合它,要么就改变它使其适合你。一旦你尝试了所有的可能,并发挥了自己全部的力量,还没有达到你改变环境的目的,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和公司的基因不和。这时在带着你的历练离开,岂不更美?


不过,朋友,你真的尝试过了么?


勇于尝试


没有熬过夜的人不需要面对第二天的糟糕感觉,但也无法享受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高效;没有登过山的人不需要竭尽全力和面对受伤的危险,但也无法享受在峰顶看朝阳从云层中喷薄而出的快乐。如果没有做过改变,如何能知道自己做不到呢?


如果能够和熟悉的同事一起努力,改造当前的工作环境和方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变公司的现状,让停步不前的业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你的想法得到Boss的全力支持,那么,留在原来的公司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一点思考,与君共勉。


(全文完)


曾嵘胡扯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